科技破局,他們把貴州高原變成種菜“新高地”
科技破局,他們把貴州高原變成種菜“新高地”
蔬菜產業現已被列入貴州12個重點特色產業之一。僅2019年,貴州蔬菜產業就帶動農戶1449萬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62萬人人均增收4830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土地破碎的貴州高原,曾是蔬菜生產的“洼地”,如何科學種菜是一個大問題,從蔬菜生產的“洼地”到“新高地”,這背后離不開貴州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一批科技特派員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創新模式帶來脫貧奇跡
孟平紅是貴州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所長、省蔬菜專班副班長。在幫助農民脫貧增收、科技扶貧的道路上,她一干就是32年。
“如何提高蔬菜產量和效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是孟平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著名蔬菜專家李桂蓮的指導下,孟平紅帶領團隊以科技破局,率先在貴州提出并開展蔬菜“321”高效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促進種植制度變革和農民增收。
作為科特派,孟平紅曾帶領團隊在貴州黔南州羅甸縣試驗示范“辣椒套種春大白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3季4收高效模式。
在她和團隊的指導下,省級一類貧困村羅甸縣羅化村村民楊勝發通過種7畝春大白菜收入近10萬元,貧困戶劉祖義種植一季春大白菜就實現了脫貧。
以貴州19個縣為試點,孟平紅研究總結出適宜貴州不同區域的蔬菜一年多茬高效種植模式100余套,實現了蔬菜種植年畝產值在不同區域分別達3萬元、2萬元、1萬元。
2017年,蔬菜“321”高效種植技術被列入省政府《貴州省發展蔬菜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作為貴州蔬菜產業扶貧主推技術向全省推廣。
據不完全統計,8年來,孟平紅帶領團隊在全省累計示范推廣蔬菜“321”高效種植242萬畝次,總產值達341億元,惠及農民19萬戶,帶動貧困戶17685戶增收。
在月亮山腹地種菜
東朗鎮地處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西北部的月亮山腹地。這里群山連綿起伏,山林茂密,看似風景如畫,卻是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罪魁禍首”。
2020年,貴州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楊巍作為省級科特派被選派到東朗鎮,他實地到村里進行產業摸底調查,走訪貧苦戶了解致貧原因。
村民鄭老友告訴他,這里的人都很能吃苦,只是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大家都是采用傳統的耕種模式,每年生產的糧食僅能勉強糊口。
針對這一情況,楊巍趕緊聯系鄉政府領導與駐村干部,希望對農民進行培訓,回到單位后,他整理好相關技術資料并購買了優質的種子,又趕到東朗鎮各村進行現場培訓,受到農戶的熱烈歡迎。
東朗鎮極為閉塞,農民難以接觸外界先進的技術,常年自留種子導致種子退化,產量低下,蔬菜僅以辣椒、白菜、蘿卜為主,餐桌結構單一。楊巍主動從單位和網絡平臺購買了豇豆、生菜、香菜、大白菜、佛手瓜等多個蔬菜品種,通過引種、試種取得成功后,免費將這些種子送給農戶,又親自傳授蔬菜育苗、蔬菜套種和一年三季高效種植模式等,給農民帶來切切實實的收益。
如今,東朗鎮已完成鉤藤種植245.7畝、辣椒種植2000畝、板藍根種植2783.2畝,農業產業初具規模,農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楊巍表示,他會將更多先進的種植技術與品種引入到當地,希望為當地的脫貧攻堅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女博士的“蔬菜經”
2018年1月,孩子剛1歲,貴州省農科院園藝所博士鄧英就主動加入脫貧攻堅工作,作為省級科特派,被派往赫章縣結構鄉進行蔬菜產業技術服務。
結構鄉離赫章縣城雖然只有50千米,但山路崎嶇,鄧英在下鄉路上,沿途看到一些零星的白菜、青菜等農戶自留地種植外,大面積種植很少。她覺得這里海拔較高,適合發展夏秋葉菜類蔬菜,于是帶上貴州省農科院園藝所自己培育的優良青菜品種黔青1號、黔青4號。
剛開始到農戶家送種子時,有的農戶不相信:“這種子有你說得這么好,為什么會送我們呢?”但有心人試種后發現:“鄧老師說得沒錯呢!這個青菜長得好得很。”這下,沒種的農戶急了,開始找鄧英要種子。
只要老百姓喜歡種、掙到錢,鄧英就會有一種成就感。
貴州省農科院園藝所在威寧進行蔬菜種質技術的研究已有18年,總結了威寧夏秋反季節蔬菜栽培的一系列技術模式。然而,鄧英在工作中發現,由于威寧海拔高、溫度低,6月份播種都會發生大面積抽薹現象,鄧英經過多年摸索研究,選育出解決春季栽培耐抽薹青菜新品種黔青6號,解決了高海拔區域青菜越夏易抽薹開花的問題。
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牛棚鎮種養殖合作社,300個大棚種著大白菜、蘿卜、香蔥等。鄧英說這么好的條件應該種植價值更高的蔬菜,于是她指導合作社試種自己選育的黃瓜新品種黔黃瓜1、2、3號。結果,黃瓜每畝大棚采收8噸左右,產值一季近2萬元。
鄧英說,科特派指導農民種菜,要引導他們種出最高的經濟效益。(通訊員 裴曉紅 本報記者 何星輝)
[責編:xnc03440]